当前位置:首页>行业
机器人从“仿人”向“类人”演进!北京未来产业方向——
2023-09-09 10:17:36
来源:腾讯网

北京日报客户端 | 记者 刘苏雅

到2030年,形成一批颠覆性技术和重大原创成果;到2035年,成为全球未来产业发展的引领者。近日,市政府办公厅印发了《北京市促进未来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》,锚定六大领域,实施八大行动,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先机,将北京打造成为世界领先的未来产业策源高地。


【资料图】

机器人从“仿人”向“类人”演进

未来产业都包含哪些领域?《方案》明确给出了未来信息、未来健康、未来制造、未来能源、未来材料、未来空间六大方向,并对具体细分产业及重点发展区域进行了解读。

面向未来信息通信和先进计算需求,将重点发展通用人工智能、第六代移动通信(6G)、元宇宙、量子信息、光电子等细分产业。其中,通用人工智能将围绕人工智能算力算法数据和通用人工智能布局,推动以人为中心的人机物三元融合。元宇宙领域将突破前沿底层技术,确定互联网3.0发展路线。基因技术、细胞治疗与再生医学、脑科学与脑机接口、合成生物等方向则是未来生命健康和医疗需求的重点发展方向。

面向未来制造高端化、智能化、绿色化和融合化需求,北京将重点发展类人机器人、智慧出行等细分产业,将重点支持机器人技术与多模态大模型融合发展,推动机器人从“仿人”向“类人”演进,抢先布局具身智能研究领域,同时将促进类人机器人作为新型劳动力提供个性化助理服务,实现规模化商业化应用。

未来能源的重点发展领域主要包括氢能、新型储能、碳捕集封存利用等,石墨烯材料、超导材料、超宽禁带半导体材料、新一代生物医用材料等未来材料也将重点发展。聚焦太空探索,北京将重点发展商业航天、卫星网络等,加快开展捆绑式中大型商业火箭、3D打印火箭、大推力可重复使用全流量补燃循环发动机、商业载荷返回舱等研发生产,突破火箭垂直回收、载人亚轨道旅行、空间碎片清理等关键技术和产业化应用,推动光学及雷达遥感星座、低轨物联网星座、低轨导航增强星座建设。

推动实现未来产业软硬件自主可控

《方案》计划通过原创成果突破行动、中试孵化加速行动、产业梯度共进行动、创新伙伴协同行动、应用场景建设行动、科技金融赋能行动、创新人才聚集行动、国际交流合作行动八大行动,构建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生态。

在原创成果方面,北京将实现更多“从0到1”的突破,并聚焦北京优势领域,构建人工智能、量子信息、生命科学等领域的科学高地,全力推进材料、零部件、高端芯片、基础软件、科学仪器设备等研发攻坚,实现未来产业软硬件自主可控。同时加速中试孵化,构建涵盖验证中心、中试平台、技术标准的全链条式未来产业公共服务网络。

创新离不开“伙伴”。北京将鼓励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,支持高校科技园区、在京国家实验室成果转化和项目孵化,加快构建硬科技初创企业体系,鼓励各区结合产业规划,积极承接未来产业发展。《方案》提出推动建立“科学家+工程师+企业家+投资家”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和利益共同体,支持建立未来产业联盟,支持产业链“链主”企业牵头组建产业创新中心等创新联合体。

北京还将加大对未来产业应用场景建设,建设若干未来产业先导试验区,积极打造世界领先的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示范基地。科技金融也将为未来技术赋能,重点支持“从0到1”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,加强技术成果转化落地支持,并发挥“耐心资本”的作用。同时将持续集聚创新人才,推动国际交流合作。

开展未来产业动态监测评估体系研究

《方案》给出了北京未来产业发展的明确目标,到2030年,形成一批颠覆性技术和重大原创成果,构建一批应用场景、中试平台和技术标准,培育一批行业领军企业、独角兽企业,建设一批创新中心和创新联盟,培养引进一批战略科学家、产业领军人才、产业经理人和卓越工程师;到2035年,集聚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的创新主体,不断开辟产业新领域新赛道,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,形成若干全球占先的未来产业集群,建成开拓世界科技产业前沿的人才高地,成为全球未来产业发展的引领者。

要实现未来产业的创新发展,《方案》认为,要依托国家战略科技力量、顶级科学家团队、领军企业“X实验室”等创新力量,加快颠覆性技术突破,提升“从0到1”原始创新能力,下好未来产业战略布局先手棋;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引领作用,尊重产业和市场规律,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;数据要素作用要得到发挥,以产业数字化推动产业绿色化、低碳化发展,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;强化国际科技产业分工合作,推动跨领域跨组织协同创新,构建未来产业创新创业生态。

针对《方案》提出的具体内容,北京市将在前沿领域实施重大项目“揭榜挂帅”,引导多元创新、主体创新,并支持民营企业聚焦未来产业不断提升发展质量,以制度创新赋能科技创新,确保科研人员在未来前沿大胆探索。

同时,北京将开展符合本市特点的未来产业动态监测和评估评价体系研究,还将建设未来产业战略型高水平智库,充分发挥本市战略科学家、产业领军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等资源优势,加强技术预见性研究,提升未来产业方向捕捉能力,并将科技伦理贯穿科学研究、技术开发等产业发展全过程。

关键词:

相关文章